2019 年国产数据库意气风发,银行中哪些业务系统在使用?
银行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要求十分严格,这使得国产数据库在应用领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但据公开资料所显示,这方面的应用案例却并不多见。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建设银行的应用
建设银行在其业务收发应用平台选用了DM7。该平台开发有明确的路径,基于X86刀片服务器、RHEL6.9操作系统和J2EE架构搭建。在此,系统需处理10GB的数据量,并支持200个并发连接。这种配置完全符合建设银行对数据库的性能需求,确保了业务在技术保障下得以流畅进行。这一事实也表明,国产数据库在银行业务中已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果。
众多银行在选择及运用数据库时,通常会依据自身的业务需求以及国产数据库的特点来做出决策。例如,建设银行这类选择,便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确定的一个恰当方案。
民生银行与巨杉数据库
2014年,民生银行便与巨杉数据库展开了合作。该合作在数据中台、分布式影像管理等多个业务系统和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举措标志着民生银行在多业务系统中利用国产数据库的发展之旅正式开启。在此过程中,巨杉数据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底层支撑角色。
科技不断进步,银行对数据库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民生银行在多个系统中采用国产数据库的做法,这会不会激发其他银行的跟风?这无疑成为了银行业务数据发展中的一个新方向去探索。
人民银行湖北分行的方案
人民银行湖北分行在金融基础信息查询App中采用了DM7技术,并精心设计了一主两备的读写分离方案。他们在数据库读取方面实施了集群多机负载均衡。该系统处理能力可达20GB数据量,主要开发平台是J2ee架构和Linux系统。这套方案完全满足了分行在信息查询方面的需求。
这样的读写分离方案设计,是针对银行业务系统的使用特性及性能需求精心制定的。这充分展现了国产数据库在银行业务系统中的深入应用。
中信银行新核心系统
2019年10月26日,中信银行顺利启用新核心系统。该系统的基础设施层使用了国产品牌的X86服务器,而在线数据库则运行在数据库系统之上。中信银行此举,充分展现了其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对国产数据库的青睐,以及构建核心业务的坚定决心。
中信银行推出这一行动,表明国产数据库在性能与功能上正逐步满足现代银行业务的核心需求。那么,未来银行使用这一系统的体验又将怎样?
北京银行的投产
2018年3月、5月、6月,北京银行先后对几个系统投入了使用TiDB数据库。这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在核心数据库国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此举不仅是北京银行在数据库应用领域创新突破的体现,同时也为其他银行转型国产数据库提供了成功案例。
国产数据库在银行业传统核心业务领域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那么,未来是否会有更多银行选择这样的做法?
江苏银行的改造
江苏银行审计系统所存数据量高达5TB,面对高并发和高负荷的情况,传统数据库难以迅速应对查询和分析需求。因此,我们选择了GBase8a技术对审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这一决策是基于对江苏银行审计系统当前数据状况的深入分析而做出的。
这种国产数据库在银行特殊业务领域的应用,是否预示着更适合处理大量数据业务的数据库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观察众多银行使用国产数据库的现状,我们发现筛选后的有效案例仅有14家银行和15个国产数据库应用实例。这相对于4056家企业来说,数量确实不多。华为等厂商提供了多种合作方式,而其他数据库的应用情况也各有特色。然而,目前面临应用范围有限、资料不够详尽、厂商沟通困难等问题。那么,大家觉得如何才能提升国产数据库在银行领域的应用普及率?欢迎各位积极留言交流,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