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小说也不例外

时间:2024-11-17 05:04:53

朱光潜: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小说也不例外

在文学的领域里,有人觉得小说主要是用来叙事的,很少和抒情有所关联。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朱光潜曾说过,所有艺术形式都带有抒情的特质,小说自然也不例外。这一点,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焦点。

小说叙事中的情感寄托

叙事是小说的核心特征,然而小说家在表达情感时往往不会直接言明。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这部现实主义巨著详细描绘了众多人物的生活画卷,表面上看似纯粹的叙事,实则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各阶层情感的深刻剖析。这种情感并非直接宣泄,而是巧妙地融入故事之中。再看狄更斯的作品,他通过伦敦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鲜明爱恨之情。

小说家在动笔之前,往往是因为对某些事情有所感触,被情感所触动。以鲁迅创作《孔乙己》为例,他正是因对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这才着手撰写这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鲁迅融入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以及对相关情感的表达。

叙事抒情的理论依据

古代中国文学中,诸多理论为依据。比如唐代的白居易提倡“直歌其事”的写作方法,宋人则提出“述事以寄情”的观点。这些理论阐述了通过叙述故事来抒发情感的可能性。而在西方文学理论里,也有相似看法。例如,某些叙事学理论指出,小说叙事中包含的作者意志,实际上也是一种抒发情感的途径。

它不仅指出过去创作中叙事与抒情并存,这一点在当代创作中同样适用。众多现代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或许并未自觉,然而,他们对故事题材的挑选,对情节结构的搭建,无不透露出情感的深意。

小说抒情方式的独特性

小说的文体特点使得其抒情手法与诗词等以“意象”为核心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小说采用的是“以事寄情”的抒情方式。以《红楼梦》为例,作者曹雪芹通过细腻地描绘家族的琐事,如银钱往来等,传达出对家族兴衰变迁的感慨之情。

小说的叙述层次丰富,包括叙述者和众多角色,他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都在作者抒情的语句中。比如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皮埃尔等角色以及叙述者自身的情感,共同构筑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爱情与理想的复杂情感表达。

小说抒情与读者的共情

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小说中人物与叙述者的视角,从而引发共鸣。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我们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地站在翠翠的立场上,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与纯真。同时,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到沈从文对那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和眷恋之情。

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若沉浸在小说构建的世界中,便会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感同身受,这正是优秀小说抒情所达到的效果。就像众多读者在阅读《简·爱》时,会被简·爱对平等爱情的执着追求所打动。

小说抒情的文类变迁历程

在中国古代,诗歌始终占据着文学门类中的高位。然而,到了宋代,这种格局开始发生转变。此后,词曲、戏剧和小说等文学形式相继兴起,它们共同丰富了文学的抒情表达。特别是在小说的发展历程中,白话小说从最初的口头流传形态,逐渐演变为更多展现文人精神世界的载体,其抒情性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

清代时期,《聊斋志异》将文言小说推向了巅峰,其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融入了抒情精神。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抒情性的演变与文类地位的变动密切相关。

当代小说抒情面临的挑战

现代小说的叙事本质上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象征。但在此类娱乐与消费的语境中,抒情可能会演变为讽刺或是低廉的商品。以某些网络小说为例,它们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情感的表达变得浅薄。

对于有艺术追求的小说家而言,讲述故事并非终点,他们还需将生命与情感融入其中。你认为,现代小说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抒情的平衡点?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并分享你们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