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跟其他散文在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可它也有散文共有的特点。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能把讲故事、说道理、抒发感情这三样东西合在一起,让读者读起来感觉特别。不过,这中间也有点麻烦,就是怎么把这三种表达方式混在一起,还能让文章看起来顺眼,这是不少作者都得面对的问题。
回忆性散文的独特之处
回忆性散文,就是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有个特点,就是用回忆的方式来讲故事。比如说,杨绛的《我们仨》,就是用回忆的笔法,讲了她和她丈夫还有女儿的故事。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把过去的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还能让读者跟着感受那些情感。这种回忆的方式,让作品看起来特别有故事感,而且还能让读者看到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跟小说不一样的是,它不追求情节的完整性,更看重的是那些过去的情感和片段。
它把讲故事、说道理、抒发感情三种手法合在一起。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在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时,时不时地评论一下那些老规矩,还怀念起小时候的玩伴。这种混搭看起来挺自然,能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作者怎么想的,还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特别味道。
形散神聚的体现
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散文能涵盖古今中外各类事物,就像余秋雨的散文,话题从历史文化到人文景观,应有尽有。文章结构同样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套路。以《文化苦旅》为例,文章各篇都探讨了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莫高窟到天一阁,不一而足。
情感体验是核心所在。其中,“神聚”的关键就在于情感体验。不论描写何人何事,都离不开作者情感的支撑。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表面上写的是父亲送别的场景,实则深藏着对父亲的无比敬爱。所有的叙述都是为了这种情感而服务。
意境深邃的营造
散文能展现生活的情感。它是作者内心感受的集中体现。比如史铁生的散文,不少都是他对自己残疾后生活的感受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深刻体会。
实现物我合一的方法。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借景抒情等手法,实现了物我合一。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在风雨交加中体悟人生,借助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宽广的胸怀,使读者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语言优美的展现
徐志摩的散文语言清新又明丽,充满生机与活力。他运用灵动的文字,将美好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他将意大利的风景描绘得犹如诗画,读起来就像潺潺流水一般。
他的散文风格简单朴素,读起来很顺滑。丰子恺在写散文时特别擅长简洁,只用几句话就能把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他写孩子们玩耍的情景,几笔就能把那种生活味儿写出来。
叙事散文的要点
情节要集中。叙事散文的故事情节不求全部详尽,但一定要紧凑。比如,生死离别是不少叙事散文会提到的主题,但作者并不会把整个事件从头到尾都讲完,他们只会挑选最能体现主题的那部分来写。像张洁的《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就主要聚焦在母亲去世前后的那些情节。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种。叙事散文特别注重通过讲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它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前因后果,比如在《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在叙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时,流露出对恩师的深深怀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抒情散文的要点
景物描绘与情感表达相结合。抒情散文借助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中详尽地描述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实则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和矛盾。
生活感受被反映出来。人们通过抒情的手段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郁达夫的散文里,我们常常能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坎坷命运的感慨。这些情感,都融入了他对自然景色或日常琐事的描绘中。
看散文写散文时,是不是觉得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那种变化多端又保持一致的特点?希望各位在品读散文的时候,能多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也请大家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