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凝聚了毕业生的辛勤汗水,但后记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后记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论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至关重要。然而,能写出一篇出色的后记的人并不多,这一点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后记的重要性
不少读者在阅读论文时,会先翻看后记,后记能让人快速了解写作过程。例如,在学术会议上,人们可能最先翻阅的就是后记。虽然后记并非论文的主体,但它却是对论文整体内容的一种回味与思考。在判断论文是否值得深入研究时,后记也能起到一个初步的指引作用。后记中包含了题目来源、写作思路等许多额外信息。
它能加深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契合。这就像一场没有声音的交谈,优秀的后记能够弥合知识上的鸿沟,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传递给读者。
后记与致谢的区别
后记似乎比致谢更为恰当。致谢在内容上对作者的思考有所束缚,而后记则能够容纳更多内容,比如资料来源和写作思路等。在具体应用中,后记详尽地叙述了论文的详细信息,而致谢仅仅是表达谢意的部分。在许多学术著作中,后记是作者对研究过程的回顾,而致谢只是对个别帮助者表示感激,由此可见后记的内容更为丰富。
本质上讲,后记是对整体内容的总结回顾,而致谢则是其中表达感激的一个环节。这两者在作用和范围上存在显著的不同。
后记写作现存问题一
现在后记的写作正逐渐偏离了基本的标准。一方面,众多学生的思维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梳理出清晰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学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后记写作训练,因此在写作时往往显得条理不清。
在一些高校,毕业论文的后记写作指导往往不够,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这往往使得论文的后记显得杂乱无章,读者难以迅速找到要点,进而影响了后记应有的效用。
后记中的抒情文字有时过于繁复。例如,在论文答辩时,评委就曾要求去除那些多余的致谢之词。此外,还有不少后记采用诗歌的形式进行抒情,这显然偏离了后记的核心目的。
抒情的后记对读者而言,价值不大,且容易偏离主题。作者自以为真情流露,但专业读者看来,这些抒情内容却让论文显得不够严谨和专业。
后记写作要点一
写好后记是有一定的步骤可循的。首先,需要确定标题的由来,并对论文主体中不宜直接呈现的部分进行说明。这是构建后记逻辑的起点。接着,记录下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做,可以为论文这座学术大厦增添一抹人文色彩。
记录来源时务必保证其精确无误,例如需明确指出实验灵感的来源地。同时,对感受的描述也应真挚感人,如同详细描述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以及最终找到答案的过程。
后纪要适度控制篇幅,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同时注意抒情的分量不要超过叙述。后记不宜过短,以免表达不完整,亦不宜过长,以免显得冗余。举例来说,内容最好控制在单页纸的范围内。
真实性至关重要,尤其在描绘求学之路上的艰辛与克服方法。在抒发情感与叙述故事的关系中,比如表达对导师的感激之情,叙述部分应着重讲述导师如何帮助自己战胜困难,而抒情则应体现内心的敬畏与感激。不过,叙述内容应占据主导地位。
读到此处,你或许会想,你们学校在论文后记的指导上做得怎样?希望各位能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同时也很期待大家能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