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护士提升自身价值直播预告,患者身份识别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医疗环境中,核对患者身份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特别是那些接受手术室“闭合性头部外伤”保守治疗的患者,家属在身份核对时常常缺席,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隐患。
患者身份核对的现状
现在,众多医院在核对患者身份的流程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接收即将手术的患者时,本应杜绝错误,但由于缺乏患者及其家属的参与,流程中出现了疏漏。在患者进入手术等待室、手术间等重要环节进行身份核对时,家属的参与始终未能得到落实。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能是部分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存在意识上的缺失。比如,某地一家医院就曾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几乎引发了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这暴露出我们当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患者身处手术室这样的陌生环境,本身便处于较为弱势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手术流程中缺乏患者的参与,其权益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身份核对应贯彻始终
身份核对并非仅在某个特定阶段进行,它需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从诊断阶段起,到进行各类检查、接受治疗,直至出院,这一环节都不可或缺。一个案例曾揭示,患者在转科时若因身份核对疏忽,会导致治疗方案出现混乱。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在整个诊疗周期中进行身份核对的必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工作人员在某个特定阶段会格外重视,比如手术开始前,但到了其他环节却容易松懈。这就要求各个科室和环节之间必须紧密协作,例如病房和手术室等部门在信息对接上要确保无缝衔接。我们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要真正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
医务人员的培训必要
医务人员培训至关重要。当前,许多医护人员对身份核对流程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够严谨。培训能够增强他们的意识和技能。例如,北京一家大型医院就曾开展过此类培训。医护人员依据新的培训标准执行后,患者身份错误识别的情况显著降低。
而且,医护人员不论级别高低、身处哪个科室,都应参加培训。实习医生若未经过正规培训,很可能在身份确认环节出现失误。即便资深医生经验丰富,由于长期遵循旧有流程,他们同样需要培训,以便在新规定下进行准确的操作。
多种身份识别方法并用
确保识别准确,多种身份识别方法不可或缺。在患者身份核实过程中,至少需使用两种信息,并且必须包含患者独有的身份识别信息。比如,当患者进行身份核对时,若同时出示病历号和身份证号,就能显著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在实际操作中,以房间号作为身份识别这样的错误时有发生。相较之下,采用开放式提问、核对手腕带等方法更为可靠。尤其是对于急诊、新生儿等重点部门,更应当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比如射频识别技术。
特殊患者的身份识别应对
特殊患者身份的识别要求特别处理。例如,精神疾病患者若不能佩戴腕带,便需采用照片等其他方式来标识。婴幼儿的腕带应固定在指定位置,并且相关信息需记录得详尽无误。
对于不能佩戴腕带的患者,无论是因拒绝还是过敏等种种原因,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比如,对于拒绝佩戴腕带的患者,可以向他说明风险,并采用照片识别的方法。至于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患者,使用粘贴的打印腕带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式。
其他保障身份识别的措施
我们需要采取辅助手段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在治疗单等文件上,同名患者需标注警示标志,并确保信息交接无误。同时,腕带上的信息应既充足又准确,以便能够有效识别患者。
在急诊转运过程中,若无法获取患者身份信息,详细记录转运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同样至关重要。同时,必须明确紧急情况的优先级,生命危急时,抢救措施应优先实施,身份核对可随后进行。一旦获得新的身份信息,应立即更新相关记录。另外,对于死亡患者,佩戴腕带的规定也需明确,这不仅关乎患者最后的尊严,还涉及多个方面的意义。
这么多关于身份核对的措施,这家医院是否都落实了?各家医院又是如何操作的?欢迎各位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一同关注患者身份核对的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