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G:翻译法学经典外文文献,提升法科学生理论素养
吉林大学法学院内,设立了一个独特的JRG小组。自2013年起,该小组便开始运作,由侯学宾教授担任负责人,主要面向本科生,致力于法学文献的翻译及理论知识的探讨。在这片热土上,既有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有新人的困惑与不断成长,这些点滴构成了小组故事的精彩之处。
JRG成立背景与宗旨
2013年,JRG应运而生,其宗旨在于帮助法学学子稳固理论基础,提高个人素养。在法学学习的道路上,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就好比一座大厦的基石,至关重要。我国各地法学院众多,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吉林大学法学院借助这个小组,助力学生成长。JRG通过翻译法学经典文献等多种方式,为本科生拓展了学习理论的新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学业,更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咸鱼法学公众号助力
“咸鱼法学”公众号肩负着关键职责。它会不定期分享小组成员的心得和感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这个公众号成了连接小组成员与外界的纽带。成员们可以借此平台分享自己的收获。同时,许多对法学感兴趣的伙伴也能通过它了解小组的最新动态。对于那些渴望加入的新伙伴来说,这就像一扇透进光的窗户,让他们能提前感受到小组的学习氛围和状态。
我晚入小组的遗憾
相较于其他成员,我加入JRG的时间较晚。在参与翻译的那本书中,我只完成了两个章节,大约六万字。就成果来看,确实不多。面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项目,我就像是个后来加入的乘客。在翻译方法和技巧上,我还在摸索阶段,对于整本书的翻译完成,我的感受没有别人那么深刻,心里有些遗憾。
抱着期待加入小组
吉大的法理学享有崇高的声誉。在我高中毕业的暑假,查阅资料时我发现,不少学校都选择在大二或大三开设法理课程,但吉大却与众不同,在大一就安排了这门课程。然而,我认为仅仅一年的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因为法理课程内容丰富,深度颇深。要想真正掌握法理学,一年时间远远不够。带着这份期待和热爱,我通过了考核,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翻译中的困难与感悟
翻译工作并非易事。尤其在翻译第13章涉及差异话题的内容时,尽管我的关注点主要在妇女权益保护的女权主义领域,却遇到了不少难题。表面上看,翻译似乎进行得顺利,但在内涵和韵味上,却与原文相差甚远。西方的政治、民权运动理论变化多端,而在中国,这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这让我感到困惑。在侯老师的建议下,我尝试将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寻求更深入的理解。
从小组学习得到的收获
加入JRG的这一年多,成为了我学术旅程的起点。即便未来我可能不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但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的能力,将长期为我所用。我掌握了如何清晰、熟练地表达观点,提升了学术写作和辩论的能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虽然学习过程中有困难和枯燥的时刻,但当理论与实践、部门法相结合时,却又变得有趣起来。这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例证。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小组或团队中,是否也有从无知到逐渐成长,积累经验的过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们的经历。同时,也请您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