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已圆满结束,本学期学习成果颇丰,确实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往往学习结束后,知识容易流失,而通过总结,我们能让所学知识得以保留,这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翻译实践的重要性
翻译理论本身具有价值,然而,若缺乏充足的翻译实践作为支撑,便只是空谈。许多人学习理论后便误以为已掌握了翻译的核心,然而,翻译实际上是一门需要持续练习的技艺。以日常翻译练习为例,我发现只有亲自翻译文章,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种种挑战。在学校翻译练习时,那些热衷于空谈理论的同学,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漏洞百出。
在实际的商务翻译或旅游翻译这类实际场景中,若缺乏实战经验,便难以顺利完成工作。并非仅仅掌握理论就能立刻准确翻译各类句子,时间不容等待,客户期待的是既高效又准确的翻译成果,而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
明确翻译对象
翻译前务必明确目标受众是谁。不同群体对翻译的品质和风格有着各自的标准。以儿童读物为例,翻译需简洁明了,词汇要生动有趣。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会设身处地,以孩子的视角和语言习惯去表达。
专业人士的翻译作品,其要求通常更为严格,往往必须运用专业术语。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的翻译,一旦专业术语使用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词汇量的作用
翻译工作时,词汇量就如同建筑中的基石。若一个人词汇量不足,翻译过程便会被频繁的查词打断。我曾有一位同学,他的词汇量不多,翻译一篇短文时,不得不频繁查阅词典,因此所用时间远超他人。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翻译任务中,尤其是那些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的学术论文翻译,若词汇储备不足,根本无法着手进行。更严重的是,还可能因为对原文理解错误而造成整个翻译结果的偏差。
个人因素对翻译内容的影响
每个人的性情、气质、知识结构,都对他选择翻译作品产生着影响。性格沉稳、对文学艺术有深厚了解的人,往往更偏爱翻译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相对而言,那些理性、具备科学知识背景的人,则可能对科技文献的翻译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我曾在一次翻译小组的活动中发现,成员们挑选的翻译作品种类各不相同。有的偏爱小说,有的则钟爱新闻报道,这些选择都跟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紧密相连。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语中主语突出,汉语则话题突出,这种区别非常明显。在英语里,句子结构通常以主谓为基本形态,较为常见。而在汉语中,很多情况下,话题会先出现,随后才是对它的说明。比如说,英语会说“Themanisverystrong”,而汉语则可能说“这个人,非常强壮”。
在翻译工作中,必须依据这一特性对句式进行调整。举例来说,将英文新闻稿翻译成中文时,不可简单依照英语的主谓顺序进行直译,否则译出的汉语将显得生硬不自然。
语言特点对翻译的启示
汉语句子拥有其独到的特性,诸如叙述分层、可断可续、意尽即止等。翻译英语为汉语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比如在翻译诗歌时,我们需在确保原意不变的基础上,使译文顺应汉语句子的表达习惯。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情况亦然。例如,面对成语或古典文学中的句子,翻译成英语时,需充分考虑汉语中隐含的主语等元素,这样才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你认为凭借自己的长处和所需,能否提升翻译水平?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见解。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