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一中举行初三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林月娥、戎明玉老师演绎精彩课堂

时间:2024-10-19 16:03:54

惠来一中举行初三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林月娥、戎明玉老师演绎精彩课堂

教育界里,一场利用现代网络直播技术举办的特别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教室2里看,其他老师则是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这种看法挺方便,而且有意思的是,两位老师虽然都上了同一节课,但风格却截然不同。

林月娥老师的品读课

林月娥老师的品读课很有特色。她把课程定位在品读上,用“痴”字作为理解全文的钥匙。在课堂上,从整体朗读到挑选重点句子细细品味,都把阅读放在了首位。比如,她会让同学们反复读重点句子,找出疑问并解决。这样的方法把中考要求的字词解释等知识点都融入进去了。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她清晰地揭示了“痴”的三种含义,形式新颖,让学生们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挺明显,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在满是读书声的课堂里理解课文。不管理解能力如何,都能跟上进度,在读书声中掌握知识。

戎明玉老师的教读课

戎明玉老师的教读课挺不错的。教案设计挺周到的,整堂课分成了六个部分,有导入、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等。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挺合理,教学结构挺清晰。像导入环节,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学目标明确,这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戎老师课堂表现优秀,教法扎实,讲话清晰响亮又亲切。他安排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既遵循教学规律,又让学生感到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重点。

老师们的交流互动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热烈交流,互动频繁。大家都很坦率,毫无保留地表达各自的观点。不仅表扬了两名授课老师的优点,还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比如提到林月娥老师,大家一致认为她以阅读为主、回归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好,但也提出了解读“痴”景和解决疑问方面的改进建议。

大家把心里的话都说了,比如戎明玉老师提到不用什么都讲全,初三学生解释字词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这些都是挺实用的经验,算是真的做到了信息共享。

不同学校老师的代表性发言

在众多发言中,粤东中学和惠城中学的老师代表发言颇具代表性。他们依据各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评价这两堂课。或许在粤东中学老师看来,学生们的接受度与华湖中学老师所见的有所不同。这样的不同声音,使得整个交流内容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他们的发言可能会提及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等信息。比如,寄陇学校的老师会从自己学校学生的基础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评价,这为两位授课老师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给了他们关于如何在不同类型学校教学的启示。

教研员林国亮的专业看法

林国亮教研员在专业上持有独到见解。他对写景句子进行哲学剖析的观点,既新鲜又深刻,能帮助教师们在教学时更深入地挖掘。此外,他还提醒老师们别让课件成为主导,课件只是辅助工具。

不少教师习惯于直接使用教材上的内容。他强调,我们不能只是“搬运工”,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样才能戳中时弊。有些教师拿着旧教案就去上课,既没有创新,也没有自己的见解,这对提升教学质量可不利。

活动的意义

这次片区举办的同课异构课是头一回。这不是简单的老师比拼,而是个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比如,两位风格迥异的老师会带来各自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案例,供其他老师借鉴。这样一来,片区老师们可以互相交流,打破各自的小圈子,互相学习。

它能快速帮老师打开思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就像不同学校的水平越来越接近一样。偏远地区的老师能学到发达学校的教育理念。这对老师专业成长很有帮助,能让他们的备课和教学更上一层楼。

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加入学生评价环节,效果会不会更佳?大家觉得?不妨在评论区留言,点个赞,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