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才:从雅礼中学教师到作家协会会员,他与语文报的不解之缘
现今信息如潮涌般涌来,一份报纸究竟能为人们提供怎样的精神慰藉?我,曾是读者,如今既是作者也是教师,与《语文报》的结缘,满载着无数回忆和深厚的情感。
初遇语文报
高中时光,课外活动颇为稀少,学生阅览室里的报纸杂志成了不可或缺的课外读物。那时,专为中学生准备的报刊并不多,《语文报》便是其中一份。它宛如一盏指引的明灯,照亮了我整个高中三年的课余生活。在阅读中,我领略了文字的魅力,从课本的知识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在这期间,它成为了我与文学初次接触的引路人,让我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报纸上登载了诸多经典文学片段,还有对优美文章的赏析,以及同龄人创作的佳作。这些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返乡任教传播阅读理念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开始教授初中语文。我一直认为,语文的学习并不应该仅限于课堂。那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拓宽文学视野,增强人文素养。我还分享了自己阅读《语文报》的心得体会,向他们强调阅读量对于语文学习,乃至整个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个学生尽管未能如愿考上高中,却对文学的热情始终不减。他去深圳打工后,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创作,这份坚持令人钦佩。这使我更加确信阅读的力量,正如《语文报》曾给予我的深刻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语文报
在新晃一中担任教师期间,我每年都会主动组织学生们订阅《语文报》。在我的教学计划中,《语文报》被视为一项关键的学习资源。我鼓励学生撰写读书心得,进行摘录,以便他们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们还会依据《语文报》的内容制作手抄报、布置黑板报、策划宣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在这个时期,《语文报》成了学生自我提升的又一学习场所。众多在课堂上不善言辞的同学,通过手抄报和黑板报,展示出了他们对语文的深刻理解与丰富的想象力。
成为语文报的作者
教学之余,我有幸获得了一次与《语文报》深入交流的机会。承蒙《语文报》初中版编辑刘三川老师的邀请,我开始为“诗韵拾零”专栏撰写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于初中古诗词的学习,通过拓展阅读和品味相关篇章,旨在帮助孩子们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之后,我有幸加入《中学生必读古诗词精华品鉴》(春秋两卷本)的编写工作。这个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与《语文报》的缘分愈发紧密。这份报纸为我这样的教师和写作者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对语文报的敬重与感激
我始终将《语文报》视为首选。若文章未能在《语文报》上发表,才会考虑其他报刊。这其实是我对《语文报》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体现。对我而言,《语文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我文学之路上的见证。
在每一次的教研组会议中,我都会向同事们推荐《语文教学通讯》。这个习惯与我对《语文报》的喜爱密切相关。这两者都是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关键读物,它们在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持续的影响与分享
我仍旧坚守在教育一线,致力于教书育人。在读写方面,我未曾放松,依旧持续向《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投稿。而且,我持续鼓励学生和家长踊跃订阅《语文报》。这份刊物确实能向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益处。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否拥有过一份像《语文报》那样对你们影响深远的报刊?期待你们能分享那些感人的故事。同时,也希望各位能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知晓我与《语文报》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