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真字文章,提升民主生活会含金量
党内政治生活中,民主生活会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主题教育的专题民主生活中,它更是检验和整改工作的核心工具。若未能妥善开展,主题教育的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党员干部却表现出敷衍的态度,这一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自我批评要真
自我批评并非只是形式上的敷衍。在真实的民主生活会上,众多党员干部往往缺少直面问题的自觉性。举例来说,在部分单位的民主生活会上,有些党员干部提及自我批评时,过分看重自己的形象。这种现象在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上尤为明显,大家总是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我们必须清楚,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若不能真正挖掘出问题,又怎能实现进步?党员干部应当真诚地将自己的问题揭露出来,这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自我批评非同儿戏,必须切实针对自身的工作和职责进行详尽审视。比如,得审视在执行政策时是否出现了偏差或错误,绝不能仅以表面的忙碌来掩饰深层次的问题。还需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对自己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切不可用空洞的言辞或陈词滥调来敷衍了事。
相互批评要真
有些党员干部在相互批评时,总是带着“好人主义”的心态。记得有一次在某个机关的民主生活会上,大家提出意见时,总是轻描淡写,避开了关键问题。真正的相互批评,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比如在先进地区的民主生活会上,他们会直接指出某个项目之所以推进不力,是因为负责人策划不够周全,还会明确指出责任人和具体数字。我们应当摒弃所谓的“中庸之道”,不能让相互批评流于表面,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假场面。
相互批评时,务必防止凭空捏造。应当基于事实进行批评,如此,被批评者方能真心接受。例如,某单位在一次民主生活会上,一位干部无端指责他人,导致内部产生矛盾,这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用真实案例揭示问题,指出其危害,从而促进同事的成长。
破除思想枷锁
自我批评过程中,不少干部存有不应有的心理负担。有的年轻干部怕批评过度,领导会失去信任,从而影响未来。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应当明白,自我批评正是成长的关键。例如,一些有抱负的年轻党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勇于承认自己在处理群众事务时缺乏耐心,他们因此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信任。
相互批评中,需打破思想壁垒。“不怕得罪人”才是对同志真正的负责。历史上,许多党员因真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共同成长。不可因担忧影响人际关系而舍弃直言,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解脱出来。
见人见事见思想
自我批评需具体到个人和事件。在民主生活会上,不能只泛泛地谈论自己的不足。例如,要深入反思在某一会议中因未充分准备材料而暴露的问题。需挖掘思想根源,是态度不够端正,还是能力有所欠缺?
相互批评时,既要关注具体的人和事,也要洞察其思想。若提及某位同事在外合作中表现不佳,不仅要指明是哪个项目出了问题,还需分析是因其工作方法不当,还是因为思想态度不够积极所致。如此一来,对方方能明确问题所在,进而改正并取得进步。
问题整改要真
问题整改不能只是口头说说,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尽管有些地方的民主生活会中提出了众多问题,但会议结束后却未见任何行动。民主生活会后的整改计划至关重要。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应当详细制定出完善财务制度的措施。同时,还需对问题进行全面回顾,并按类别建立相应的台账。
同时,我们应重视短期整改与长期巩固的结合。某城市部门面对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一方面加班加点迅速处理了紧迫事务,另一方面,建立了长效的绩效评估机制。如此,才能有效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这也正是对民主生活会的最佳实践。
建立监督机制
监督不足,整改效果往往难以实现。许多企业的民主生活会,由于缺乏监督,整改工作往往只是口头说说。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检查。此外,行政单位也应跟踪检查民主生活会后的整改执行情况。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那些会议上一套、会后不落实的“两面派”干部无法蒙混过关。
广大党员干部,在参加民主生活会时,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些要求?希望各位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能踊跃发表评论,积极参与互动。若觉得文章有所助益,别忘了点赞支持,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