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如何把握与作家和作品的距离
在当今的文学界,探讨文学评论中“远”与“近”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关乎我们与作家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它涉及我们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若这两者处理不当,便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成为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文学批评的现状堪忧
文学批评现今面临一种尴尬局面。本应成为思想交锋和深入探讨的研讨会,却多沦为千篇一律的赞誉之词。许多评论者宛如机械的“赶场人”,将相同的赞美之词稍作改动,便在不同书籍间反复使用。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讨会上屡见不鲜,表面上看学术气氛浓厚,实则缺乏真正的批评。类似情况不仅限于年会研讨会,在许多文学作品发表后的评论区也屡见不鲜,实在令人遗憾。这种状况使得有价值的批评被埋没,难以推动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学批评理应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现今却充斥着许多无谓的应和。一些自诩为评论家的人士在业界声名鹊起,但若深入分析他们的评论,却发现多数内容缺乏深度。众人都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你好我也好,看似和谐,但真正的问题却无人关注。由此,文学批评逐渐沦为一种表面文章,丧失了其本应具备的价值。
与作家过近的弊端
评论者若与作家关系过于亲近,客观性往往会受到损害。以某些作家举办新书发布会期间的研讨为例,现场评论者往往多以赞誉之词为主。这些评论者中不少是作家的朋友,或是存在各种利益关系的人。在某地举行的一次知名作家新书研讨会上,多数评论者的发言洋溢着赞誉,对于作品中的明显不足却选择沉默。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因为评论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过近。在这种情况下,评论者很难从大众的角度或者客观公正的文学立场去评价作品。
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评论者常常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要么只看到作家的优点,要么因为交情而掩饰其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作家难以获得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长此以往,作家的作品可能会停滞不前,而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帮助作家提升自我的机会。
与作品距离偏远的危害
现今,众多评论者与作品文本间的距离愈发拉大。文学作品内藏丰富,有待人们深入挖掘的元素颇多,比如某篇科幻小说中那巧妙的故事布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细致的解读。曾有一部描绘城市底层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其内涵深邃,但许多评论仅对故事梗概略作提及,大谈社会现状,却未能触及小说的文学精髓。
西方理论风潮席卷而来,许多人开始习惯于将现成理论生搬硬套于作品评价。这种做法却完全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深入鉴赏。它就如同医生未察看患者症状,便直接依照模板开处方,这样的做法根本无法触及作品的核心问题,更无法对作品进行公正的评价。
回归作品文本细读
发现问题后,部分专家已着手进行实践。程光炜细致研读了近30年间重要小说家的作品,对每一章节、角色以及文字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种方式,即回归文本的细致阅读,有助于发现作品的真正价值。以他对某知名作家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为例,他的解读让读者得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在环境营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精湛技艺。
陈晓明的《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是一本很有帮助的书籍。在这本书里,作者详细介绍了从文本的基本要素入手进行批评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引导评论家们更加关注作品的内部世界,还为文学批评重回正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做法都使得文学批评有了重新回归作品本身的可能性。
作家批评文章的启发
作家的批评文章,感性成分较多,理性分析不足,理论框架也有所弱化。然而,其作用不容小觑。某位知名作家撰写的一篇关于个人创作经历和对同侪作品评价的文章,尽管缺乏深奥的理论,却洋溢着对作品深刻的直观感受与理解。文章中,他会对阅读某部作品时的触动点进行详细描绘,比如某个角色在特定情节中的情感波动,是如何触动他的心弦。
这些作家的批评方式,为专业批评者带来了全新的观察角度。他们的文章独具魅力,既亲切又富有感染力。这种个性化的评论方法,使得评论更加贴近实际,同时也推动评论更深入地接近作品原文。
文学批评者的素养要求
文学批评者需具备高深的修养,方能准确把握“远”与“近”的界限。我国社会文化丰富多彩,新鲜文学素材层出不穷,进而转化为风格多样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具备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从时代的高度审视作品的价值与内涵。以互联网迅猛发展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为例,批评者需深入理解其独特模式,并作出恰当评价。
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是文学批评的敏锐感受力。这种素养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研读经典,深入理解作品,不断积累知识。缺少这些能力,文学批评可能会误入歧途,无法真正为文学创作提供助力。在此,我想请教各位读者,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让文学批评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不妨点赞、分享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