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文学批评:引领与匡正,立意高远、主旨突出、意蕴丰厚
苏轼多次强调,文章创作应以“体用为本”,应“有为而作”。这一观点内涵丰富,引人深思,其价值不仅在过去,即便在今天,也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要有补于国
苏轼所处时代,宋朝社会诸多问题待解。他深知文章不应仅是辞藻堆砌。在官场,他目睹许多文章看似道理连篇,实则对实际问题无益。苏轼倡导文学应有益于国家,如贾谊、陆贽的学说,能针砭时弊,这才具有价值。今日社会亦然,众多文字工作者若仅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内容缺乏实际价值,与苏轼所批判的“游谈以为高”无异。
文学创作需心怀天下,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才算是真正的优秀之作。比如,在当代社会,那些关于反腐倡廉的文学作品,若能写得深刻且准确,便能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推动作用。
与家族文学主张的传承
苏轼的主张与家族传统紧密相连。他的父亲苏洵在论文时,不追求“惊世绝俗之谈”,而是专注于将文章“施之于今”。这一点充分展现了家庭文风传承的重要性。苏轼与父亲在文学思想上有着共同点。类似地,一些文学世家,如江南的查家,在清朝时期家族内部文学主张也呈现出相似性,并且代代相传。这种传承不仅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观,还能对更多人产生影响。
苏轼家族的文学观念,或许会对当地的文风,乃至整个社会的文风带来影响。一旦一个地方聚集了众多家族,都坚持这种务实的文风,那么该地的文化发展就会趋向于更加积极,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向。
医喻文看文学批评
苏轼用医术来比喻文学,其手法颇为新颖。他说“旨在治愈,不论甘苦”和“只求口味适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评价观念。优秀的文学评价应当如同治病,不拘泥于言辞是否动听,关键在于能否揭示问题的核心。以当今的文学评价界为例,有些评论家只说赞美之词,为的是迎合作者;而另一些评论家则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学的不足之处。
敢于直言的批评在现实中往往能促使作者不断进步。若是都采取“专务适口”的批评方式,文学作品的质量提升将变得困难。就好比厨师烹饪,若周围全是赞美之声,他怎能找到改进的方向?
与他人文学主张的贯通
苏轼的观点与田锡、苏洵等人存在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文学应服务于实际,具有实用价值。在北宋文坛,这种思想碰撞与融合显得尤为关键。田锡的论文强调经世致用,苏洵的文章亦突出其实用性,他们共同构成了北宋文学思想的一环。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文化交流频繁的东京汴梁,这些文学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学家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文学研讨会上,每位作家分享自己的见解,往往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灵感。
与王安石主张的差异
苏轼与王安石的文学评价理念存在分歧。王安石更看重实际功效而相对忽视文采,而苏轼则既重视实际效用又注重文辞。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改为测试经义,依据他的主张“使学者归一”,而苏轼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这种差异显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学价值观。王安石认为“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这表明他更倾向于实用政治的文学观念。
当时文学界对此差异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方人士纷纷发表意见,场面热闹非凡,颇似今日文学论坛上对各类文学流派的激烈辩论。
后世不同评价
苏轼的观点在后世引起了不同的看法。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以为文章的价值难以衡量,其高下取决于个人的见解。这与苏轼所认为的“文章如同精金美玉,自有定价,不容口舌增损”的观点相异。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观点的碰撞是常见现象。
这情形就好比读一部名著,每位读者因个人经历和喜好各异,对其评价千差万别。在当今的文学评价体系里,这种多样性始终存在。我想问问大家,对于苏轼的“以体用为本”“有为而作”,你们认为它们在当今文学创作中又有什么新的含义?欢迎点赞、分享、评论,表达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