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说明文的知识点梳理与方法总结
学习说明文阅读时,不少同学会遇到一些难题。有时,答案仿佛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却又难以精确捕捉。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实用的答题方法。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说明对象的确定
做说明文阅读题,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通常,说明文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点明被说明的事物即可。可若遇到无标题或标题未直接点明说明对象的情况,该如何是好?这时,我们需在文中寻找答案。在中心句或段落关键句中找到特征,借助原文来确定。对于段落中的说明对象,即“点”,以及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即“面”,将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其实是有技巧的。一方面,要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在找到相应的原文后,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最直接有效的得分方法是找到指代内容,并将其与指代词语替换,只要符合文意,答案就一定正确。
文章里,有时候说明的对象并不一目了然,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例,其中可能包含多个看似相关的对象,但我们必须依据文章的核心内容来确定主要的说明对象。比如,介绍一种植物的说明文,它可能会谈到种植环境、生长过程等多个方面,但真正要说明的主体还是那株植物本身。
逻辑顺序的判断
在说明文中,逻辑顺序是阐述事理的重要手段,它有多种呈现方式,比如原因与结果、主次之分、现象与本质、简与繁、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概括与具体等。有时,一篇说明文不会仅使用一种逻辑顺序。面对题目时,我们需仔细审题,明确所需选取的主要逻辑顺序。那么,如何判断逻辑顺序?我们可以关注每段的开头总结句、段落内的过渡句,以及那些能体现逻辑顺序的关键词。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文物的纹饰演变时,若文中出现“早期”、“盛唐以来”、“宋代以后”等词汇,我们就能判断出介绍纹饰所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同时,不同的逻辑顺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比如,按照原因到结果的顺序排列,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链条;而采取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则能让我们先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细节中去。
段落顺序是否可换
处理段落顺序题时,通常原则是不应随意变动段落顺序。为何如此?解释时,我们可以指出,原文是以特定顺序从一种到另一种顺序来介绍事物的,这种顺序是顺应人们对事物认知或事物发展规律的。若改变段落顺序,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违背原文意图的现象。答题时,需明确段落位置,概括其内容,确保内容与指定段落相符,同时也要考虑所调换段落与周围文段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段落间的简单互换。例如,分析两段文字顺序是否可调换时,需考虑互换后是否仍能与上文末句和下文首句保持呼应或连贯。
实际上,判断段落顺序是否可以互换,本质上是对文章整体逻辑结构的检验。以介绍工艺流程的说明文为例,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顺序,一旦顺序被打乱,整个流程的理解就会变得困难。
说明方法的作用
在说明文中,我们常会采用多种说明手法。其中,举例说明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具体的事例,这种方法可以生动有力地阐述说明对象的某一特性。通常,所要说明的对象会在例子之前被提及。比如,在阐述鸟类筑巢习性时,若以喜鹊用树枝、泥土等材料筑巢为例,便能具体而有力地展现喜鹊在选择筑巢材料时的特点。
列图表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手段,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照片图表,另一类则不属于这一范畴。照片图表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将对象的特性生动地展现出来。不论是哪一种图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把握文章中的信息。举例来说,在阐述经济数据增长趋势时,一张简单的折线图就能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精确无误。解题时,需注意修饰和限定性词汇的运用,可以通过替换或删减等方式来辨别其作用。一个词汇往往揭示了说明对象的特定属性或道理,这正是说明文语言精确性的体现。例如,表示程度的词汇如“比较”、“几乎”、“相当”,表示估计的词汇如“好像”、“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示时间的词汇如“当时”,表示范围的词汇如“之一”、“大部分”、“许多”、“大多”、“至少”、“一切”等。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汇在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旦删除或修改,可能会改变原文的含义或导致表达不准确。
在谈论古建筑的高度时,若提及“约30米”,这里的“约”字透露出一种估测意味。若省略此词,直接说“30米高”,则显得非常肯定。然而,这种说法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答题中的细心比对
阅读说明文题目时,必须保持谨慎。要逐个选项在原文中寻找对应内容,并细致地进行对比和分析。考察的重点往往集中在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语句上,这些语句往往是副词形式。因此,我们在日常练习中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当阅读一篇关于动物习性的说明文时,某个选项可能对原文中的范围或程度进行了细微调整,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多次对比,以确保准确判断。
最后,我想请教大家,在阅读说明文并解答题目时,哪个部分你觉得最容易出错?希望各位能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