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与后记的区别及并存探讨,以 2012 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例

时间:2024-11-11 11:06:00

致谢与后记的区别及并存探讨,以 2012 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例

在1987年,我国国家标准中提出了致谢的规范要求。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关于论文中是否应使用“致谢”或“后记”作为标题,人们意见不一,争论激烈。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学术环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高校学子,都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致谢国标规范

1987年的规定要求正文后必须包含致谢部分,这是一项国家标准。根据数据,在调查2012年批准的9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只有88.51%的论文在致谢用词和位置上符合国家标准。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论文并未完全遵循这一标准。这种现象在不同学科和学校可能由不同的原因造成。有些高校可能对这一标准的执行不够彻底,导师可能也没有充分强调这一标准格式的重要性。

在实际操作中,有人觉得正文之后附上致谢并不代表必须有一个名为“致谢”的独立章节。这种看法或许是部分论文未能完全遵循国家标准的一个原因。而这种对“致谢”章节理解上的分歧,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百优博论文情况

武夷山老师等人对2012年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的作者们普遍以“致谢”作为章节标题。这样的选择并不难理解,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荣誉。然而,非百篇优博的作者们更倾向于使用“后记”这一标题。这些作者可能面临较小的竞争压力,同时他们可能更希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不同作者群体在撰写论文时的不同心态。

在众多优秀论文中,“致谢”部分按照规范格式出现的比例有所体现,说明了其在精英群体中的使用广泛。与此同时,那些未遵循标准格式的论文,则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致谢方式,这背后蕴含的合理性及其影响因素,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讨。

博士后记意义

后记的体裁较为宽松。在人文类博士论文中,后记常常成为作者抒发个人情感的关键场所。特殊情况下,后记还可以对某些学术人物或事件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是致谢部分所不具备的作用。许多作者会在后记中分享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心得。他们把那些在正文中难以展现的情感融入其中。比如,在文末阐述在学术道路上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或者对某些学者给予自己的深刻影响。

记得有一位博士在其后记中名声大噪,其中不仅流露出他对学术生涯的感慨,还表达了对某些学术现象的见解。这些内容在致谢部分难以充分展现,因此后记这种形式对不少学者来说,成了不可或缺的补充。

致谢与后记位置差别

致谢的内容并不一定局限于“致谢”这一章节,有些甚至出现在“后记”部分。而且,致谢的具体位置也有在论文正文前后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放置方式,会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若致谢置于正文之前,读者或许能从开头就感受到作者对导师的尊敬之情,或是他背后支持的力量。然而,若致谢位于正文之后或在后记中,则更像是作者在阅读完正文后,向读者的一种倾诉。

致谢或后记,它们如同各式各样的开场与落幕表演,各具特色。有的作品,作者会直接将那些幕后的小故事娓娓道来;而有的作品,则在表演告一段落之后,才缓缓揭开创作过程中心路历程的神秘面纱。这些方式,各有各的韵味。

学术圈氛围影响

百篇优秀博论文作者在追求荣誉时,更倾向于选用“致谢”这一章节。在当前一种较为优越的学术氛围中,他们或许更乐意以那种传统且高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相比之下,那些独立作战的学者或非优博作者,可能并未深受这种氛围的强烈影响,他们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挑选恰当的章节名称。这种学术界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塑造着学者们在论文中的表达方式。

这种氛围不仅影响论文标题这样的小细节,还渗透到科研成果的整体展示风格和学术界的交流方式中。

致谢后的思考

这里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虽然国标已经有所规定,但面对论文标题是选择“致谢”还是“后记”,我们究竟更应侧重于个人表达的需求,还是严格遵循国标规范?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展开热烈讨论,并给予点赞与分享。毕竟,这不仅仅关乎论文格式,更深层地反映了学术文化和个人表达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