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感强烈富有诗意
抒情性散文就像文学花园里的一朵清香的花,总能吸引很多读者。它不像议论性散文那样有激烈的争论,也不像叙事性散文那样主要讲故事,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种强烈的情感表达。
抒情性散文中景物的作用
抒情散文中的景物并非只是自然风光的简单展示。比如,郁达夫笔下的老北京秋天景色,那些秋天的槐树、蝉鸣等,都充满了地方特色。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世纪的北平,而描绘这些景色的人物正是郁达夫本人。这些秋景中寄托了他对故都的孤独和深厚的情感。再比如,朱自清描绘的荷塘月色,就在清华园的荷塘边,这个特定的地点下的景色,实际上也映射了他内心的不安宁。在这里,景物成了他表达情绪的工具。
在众多抒情的散文里,这种情感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在不少描述江南水乡风光的散文里,那些粉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片,还有那些小巧的桥梁和潺潺的流水,都流露出作者心中那份柔和的情感,还有对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
借景抒情在抒情散文里挺常见。比如林逋写的咏梅诗,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的高洁,但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孤高和自傲。那诗里提到的地点,就是他隐居的山林,而人物就是那位隐士林逋。他把自己比作梅花,通过这个具体的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比如,茅盾在作品里描写白杨,这棵树生长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他描述了白杨树形态笔直、坚强,能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特点。通过这些描写,茅盾借白杨之口,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敬意和赞美。这样的寓意,彰显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与其他散文的区别
抒情散文和记叙散文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明显差异。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就是以平静的笔调回忆过去,而抒情散文则像波涛汹涌的海洋。像冰心的抒情散文,情感就非常丰富和强烈。不同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创作,抒情散文的情感强度往往超过记叙散文。
哲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各有特点,抒情性散文在想象力上更胜一筹。尼采谈超人哲学时,哲理散文显得冷静和客观,而抒情性散文却能尽情发挥想象。像徐志摩在那些诗意的散文里,就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抒情散文的类型
抒情散文可以根据抒情的对象分成三大类。比如写人的抒情散文,就是那种回忆亲人生活的文章,像史铁生写的怀念母亲的文篇。在这种散文里,作者本人和他的母亲是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方通常是在家里。作者通过回忆母亲的一些小事,把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主题思想的表达
抒情散文的主题往往与情感表达紧密相关。即便是描绘自然风光,也需蕴含丰富的内涵。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的山水民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所描绘的湘西地理环境和当地民俗民众的形象,都融入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善良人性的赞美。
若文章里没有真感情,只是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那它就跟那些看起来很漂亮但内容空洞的网络文章一样,虽然外表好看,却缺少了灵魂。就像一座外表看起来很华丽,但里面却空空如也的建筑,这样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抒情散文的艺术感染力
写抒情散文得有东西把材料连起来,这东西就是感情。比如说余光中的《乡愁》,它就是用时间来把感情串起来的。从小时候到长大了,不同时间段的乡愁感觉,都是通过像邮票、海峡这样的东西,传达出那种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思念。
语言要优美生动,个性鲜明,才能把美感表现得像诗画一样。比如说简媜的散文,她用活泼又有个性的文字,在描述台湾的风土人情等方面,让人感受到了很强的艺术魅力。读者们,你们在看抒情的散文时,最被打动的是哪个部分?希望大家都给这篇文章点个赞,分享出去,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