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发展历史:从智育中心到注重整体发展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目标经历了从以智育为核心向全面发展的显著转变,这一变化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一变化既源于对以往教育理念的反思,也基于对学前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学前教育智育中心的起因
20世纪60年代,冷战氛围笼罩,各国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理论受到多国关注,从而将早期智力开发提升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各国普遍遵循高难度、新颖性、深层次的原则,教学内容逐渐延伸至学前教育阶段。因此,人们常常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在那个时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只关注对孩子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简单地将幼儿引导至背诵复杂知识内容的层面。
这种智育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当时似乎与国家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对人才知识储备有所满足。但长远来看,过分重视智育中心,却忽略了孩子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的成长,这显然与学前教育的根本宗旨相悖。
智育中心的负面影响
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人生成长的基石。然而,在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舞蹈这类原本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却常被片面理解。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们并未获得全面的身心发展。比如,有些孩子被迫进行舞蹈训练,却逐渐丧失了对舞蹈的热爱。此外,这种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儿童的兴趣,过于刻板和严格。有些幼儿教师只按固定的教案授课,忽略了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做法抑制了孩子们个性的展现,对孩子们的人格培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整体发展的理念内涵
全面发展理念是对儿童教育科学认识的提升。教育者们开始明白,尊重孩子的特性十分关键。比如,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所在,教育内容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者提倡孩子们通过自然体验、社交互动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他们还将2至11岁的儿童教育科学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三个学年,这样的设置体现了对孩子成长阶段性的尊重。这与以往将各种高难度的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孩子的做法截然不同。
整体发展中的幼儿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在全面进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舞蹈为例,它不仅仅是对技能的磨炼,在幼儿教育阶段,还能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美感。据调查,那些经常参与舞蹈活动的幼儿,在形象气质、身体协调以及情绪表达等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中,舞蹈课程并非单调的练习,而是融入了更多的自由创作和情感表达。比如,一些幼儿机构会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编排简单的舞蹈。这样的做法,无疑更有利于孩子们思维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教育被视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开端,同时也构成了学前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幼儿入园率仅达到中等水平。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人才短缺,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缺口。据了解,教育部为扭转这一状况,已设定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2020年,教育部提出全国幼儿入园率需达到85%,这便要求大量幼儿教师充实到学前教育领域。目前幼儿教师人才短缺,这对构建人才梯队极为不利。
整体发展理念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时,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理念。我们不应仅关注智育,幼师培训也应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无论是选择训练材料,如音乐、儿歌等,还是教授技巧,都应如此。比如,在教授技巧时,模块式教学既能丰富知识,又能促进知识融合。我国幼师培训应强化幼师对孩子全面发展关注的意识,并提高他们针对孩子特点教学的能力。大家认为我国学前教育何时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欢迎积极评论,并点赞、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