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AI 手机成市场新宠,你会为其买单吗?
各大品牌正热衷于在市场上推广AI手机,这些手机具备AIGC内容生成和AI通话摘要等特色功能。这看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但真的应该盲目跟风吗?在购买时,我们应当思考这些手机是否真的带来了颠覆性的AI应用,这无疑需要社会更广泛的讨论。
AI手机并非新事物
2017至2018年间,AI手机曾风靡一时。那时,手机搭载AI芯片,能够运行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等应用。不仅百度、阿里等企业涉足其中,手机制造商也纷纷加入。如今,一些手机宣称具备大模型能力,便被称作AI手机。以vivoS18系列为例,它声称是全球首批AI大模型手机,其自研的蓝心大模型已应用于25款机型,超过2000万用户已经体验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AI手机的认知逐渐清晰,他们认为只有具备本地运行大型端侧模型的能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AI手机。而之前的AI手机,不过是简单应用了一些与AI相关的模块。
厂商的营销策略
荣耀的CEO赵明指出,很多友商在AI应用上只是小打小闹,他们所谓的AllinAI口号不过是营销手段。众多手机厂商声称的AI功能其实并不完善。以vivoX100Pro为例,其图片生成功能既单一又质量不佳。厂商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和占据市场位置。高通在2023年10月推出的专为生成式AI设计的芯片,虽然在手机上的表现受限,但这也反映出端侧大模型在手机上的局限性。简而言之,手机厂商借助AI的概念来推动销售。
AI手机功能实用性堪忧
某手机的AI功能质量不及免费AI工具。普通消费者对手机AI功能的强大程度持怀疑态度。许多功能无需依赖新AI手机,美图秀秀等软件就能实现类似效果。若AI手机未能达标,便不能称其为革命性产品,那么消费者为何要花费金钱购买?目前这些功能尚不能使消费者完全放弃现有软件。
消费者与行业人士的差异
行业人士憧憬着AI技术的广阔前景,而普通消费者则更关心手机上的AI功能是否能带来切实的体验。这种差异往往使得制造商容易忽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在布局AI时,手机厂商不能只着眼于技术发展,还需考虑这些功能是否真正符合大众日常使用需求,因为最终买单的是广大消费者。
外国的相关产品情况
德国电信与Brain.ai合作,推出了无需App的产品,其主界面以AI助手为核心,用户通过对话进行操作。这种做法在国外引起了关注,显示出一种新的探索趋势。或许,这能为中国AI手机的发展带来启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用户直接的交互体验,并尝试突破现有的功能局限。
国内AI手机未来发展的拐点
国内AI手机的发展或许要等到国际领先的大模型公司公开自家产品。目前这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或者说受制于外部技术的状况,亟需改变。手机制造商不能仅仅炒作概念,或是匆忙推出不完善的AI功能。只有当国际技术更加开放,国内的AI手机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成熟的产品。
你对AI手机中的实用功能感兴趣,是否打算换掉现在的手机?期待你的评论,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