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峰会计 课程思政与会计职业道德: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简称《规范》)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将《规范》融入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不仅对优化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构建高校会计专业“大思政课”模式至关重要,显著增强了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同时显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本项研究将全面剖析《规范》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状况。
一、《规范》对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义
《规范》为高等教育会计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清晰的指引。其核心使命在于确立会计从业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为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在高校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将《规范》中规定的职业伦理要求贯穿于教学实践,确保学生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能深刻领悟并吸收职业伦理。同时,《规范》着重突出了会计从业者的责任担当和诚信意识,这些要素成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
将《规范》内容与会计教学紧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中融入《规范》相关理论,教师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会计伦理的重要性,并促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主动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职业道德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而增强对《规范》的理解和认同感。
二、教师对《规范》的深入学习和应用
实现会计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对《规范》的深入钻研与教学实践。教师须全面熟悉《规范》内容,形成对会计职业伦理的深刻认知与全面掌控。唯有教师对《规范》有深刻洞察,方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应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将《规范》的核心思想融入教学活动。如此,教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会计职业伦理的价值,并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遵循职业伦理规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贯彻《规范》精神。比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引用《规范》中的案例,通过案例解析来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实际应用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团队讨论,探讨《规范》中职业道德标准在职场中的实际运用,以此增强学生对《规范》的认知与接受度。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教师将《规范》融入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三、师生共同学习《规范》的过程
将会计伦理规范融入会计教育思政环节,形成师生互动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入规范内容,强化学生对于会计伦理核心价值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直观体验伦理规范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而增强对规范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此外,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出问题与观点,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规范内涵并更有效地运用规范。
《规范》学习之旅,师生携手同行,不仅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亦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学生互动中,精准把握《规范》学习的难点,据此优化教学策略,增强教学成效。同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探讨,深化对《规范》的理解,进而更高效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规范》。师生共修《规范》,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构建科学的会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构建会计专业思政教育框架时,高校应坚持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价值导向三位一体的教育思路。首先,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规范》的精髓,确保学生在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和吸收职业道德规范。其次,通过案例剖析与实操锻炼,高校助力学生将职业道德理念应用于实际情境,进而深化对《规范》的认知与认同。
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高校应细致规划课程进展。具体而言,课程内容应细化为基础理论教学、实务操作技能培训以及行业前沿动态等多个教学模块,以此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此策略有利于高校建立健全会计专业思政教育架构,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
五、推动会计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交流研讨
会计系与马克思主义系教师应积极促进双方互动与协作,确保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两系教师应开展交流研讨,充分利用各自学科特长,共同开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借助“双导师”指导模式,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精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会计系与马列学院联合推进师资互动与学术探讨,着力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联合活动,对《规范》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进行深度剖析。此举旨在将会计职业伦理教育有机融入会计课程教学,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助推会计职业道德融入会计课程思政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使高校有效融合会计行业规范与课程思政教育。具体而言,在评价环节,学校可借助负面信息优化课程设计,通过审核评估提升课程管理水平,并借助改进的评估手段提升课程品质。实施此策略,高等教育单位能对课程思政中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实施流程及成效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评估。
在评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时,应重点核实其与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是否出现脱节或生疏情况,并将评估标准具体化到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之中。在执行性评估环节,需关注会计职业道德在专业课程教学全流程中的融入程度,通过教案审查、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手段,对课程思政的布局结构、核心内容的精准解读以及红色会计精神的恰当融合进行评估。在提升性评估环节,需深入研讨如何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更深刻地触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和实践的主动性,重视教师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评价推动改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引导学生认同并践行相关观念。
七、《规范》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未来展望
《规范》在高等教育会计课程思政建设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首要任务是高校应深化对《规范》的研学与实施,优化配套课程和教材体系,助力学生全面掌握并运用《规范》。其次,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携手,强化实践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刻感受职业道德的实际运用,进而深化对《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未来教育实践中,高等学府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教学资源与虚拟实验平台,深化《规范》在会计学科课程思政教育领域的实施力度。利用这些前沿工具,院校有望构建一个更为规范和科学的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框架,进而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并提升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我国高等学府在向未来迈进的过程中,必须积极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汲取国际上先进的会计职业伦理教育理念,以此拓展和深化《规范》在会计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此策略有助于培育出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高度契合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探讨高等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着重研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贯彻,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心得与具体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