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碳纤维资产拍卖风波:国资债权人及股东试图阻止,碳纤维资产权益争夺战升级
在商业竞争的激烈领域,康得复材的拍卖及破产重组过程,宛如一场紧张刺激的拔河较量,各利益方激烈角逐,变幻莫测,看点颇多。究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利益纷争和矛盾对峙?
国资债权人想保资产
康得复材事件中,国有债权人企图通过破产重组来维护自身资产。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此事的国资债权人至少有9家,债权总额初步估算约为21.45亿元。他们不愿看到企业的生产设备被拍卖,因为一旦关键生产资料流失,企业将面临破产,他们的债权也将随之消失。这体现了国资债权人的远见,在河北廊坊等地,国资保护企业资产以确保持续发展的案例并不鲜见。他们主动向法院提出破产重组的申请,然而两周过去了,却未得到积极的回复。
换个角度来看,国资债权人的做法不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是在拯救这个关键的企业资产。假如康得复材进入破产清算,众多债权人的利益将遭受损失,大量国有资产将化为乌有,同时也会对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蔚来和康得集团一心拍卖
蔚来与康得集团及国资债权人的立场相左,急于推进资产拍卖。蔚来基金行动迅速,委托廊坊中院于11月4日首次上网拍卖康得复材资产,此举显示他们急于尽快完成拍卖。此外,在提供资产清单、盖章、评估资产等方面,康得集团配合得既快又主动,这与通常大股东为保护公司资产而故意拖延拍卖的做法截然不同。
我们开始质疑蔚来与康得集团的此举动机。他们是否在发现康得复材账上大约15亿资金被大股东擅自挪用,公司陷入困境后,才匆忙出售资产?类似情况下,其他企业也曾有过利益集团在困境中优先瓜分资产,而忽略其他债权人的情形。
拍卖资产估值引发争议
康得复材的拍卖物品估值为3.59亿,买卖双方均认可此价值,并有企业公章予以证明,但并未由法院指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然而,根据其2017年的审计报告,公司总资产达28.59亿,两者相差悬殊。如此估值方式是否合理,确实让人存疑。
全国范围内,类似估值悬殊的情况并不少见。若没有专业评估公司的评估,资产可能会以低价被处置。这对公司的债权人而言,构成了不小的潜在风险。那么,普通债权人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在这种风险中的权益?
拍卖过程中的曲折
原计划在11月20日进行的首次拍卖,涉及机器设备、办公家具以及无形资产等,然而过程受阻。部分国资债权人和康得复材的少数股东对执行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拍卖的资产涉及范围过于广泛和细致,并且已经被保全。这一情况反映出不同债权人之间的竞争。
此事显得颇为繁杂,各方势力围绕拍卖活动持续角力。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在拍卖中遭遇类似执行上的争议,多数情况也是因为各方利益难以达成一致。
公章管理混乱的影响
公章管理上的混乱使得事件显得更加复杂。康得复材公司并未同意为康得集团债务做担保,今年5月,公章被徐曙带走,到了6月,徐曙又用这枚公章为自己安排了职位。这些举动对康得复材的决策流程造成了直接干扰。
在企业管理领域,公章使用若失控,常导致决策混乱及企业发展受阻。众多企业因公章滥用而引发连锁负面效应,康得复材便是其中一例。
康得复材的命运走向
康得复材目前面临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可能被拍卖,这样很可能会走向破产清算,一旦失去生产资料,它将变得毫无价值;另一种是通过破产重整来维持其实力。目前,各利益相关方正朝着各自的目标不懈努力。
企业的兴衰影响着众多债权人的权益,同时关乎员工的生活和地区经济的成长。你认为康得复材会有怎样的未来?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同时点赞和转发此篇文章,让更多人了解康得复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