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发布App测评报告:91款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金融理财类是重灾区
在数字化盛行的当下,手机APP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然而,中消协发布的测评报告令人震惊。其中,91款App过度搜集个人资料,47款隐私条款未达标准,更有34款竟无隐私条款,这些问题无疑触及了众多用户的痛点和权益。
过度收集令人担忧
现在,各种APP充斥着我们的手机屏幕。以日常使用为例,许多APP在下载和使用的初期,就提出了各种权限要求。例如,一些摄影APP,除了读取照片的权限外,还索要获取手机通讯录的权限,这在许多用户看来显得没有必要。此外,一些社交小APP也要求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这种过度的信息收集可能会让用户的行踪暴露无遗。而这些行为与APP的功能关联性较低,往往只是为了收集信息而收集。
这并非孤立事件。众多各类型的APP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无论是娱乐还是工具类应用,过度搜集用户信息的现象比比皆是。用户在使用这些APP时,感觉就像被看透了一样,隐私几乎荡然无存。
中小企业问题突出
众多APP中,中小企业开发的APP在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这些企业或许受限于资源,或许在隐私保护意识上有所欠缺。许多用户在使用这类APP时发现,它们收集的数据甚至超过了大型正规企业。以一些个人开发者的小工具APP为例,安装时便要求获取多项敏感信息,而其隐私政策要么简陋,要么干脆不存在。
尽管这些中小企业的应用程序在满足特定用户需求方面或许尚可,但在隐私保护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这使得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赢得用户长期的信赖。因此,用户在选择此类应用时,必须格外小心。
三种常见过度收集
位置信息、通讯录信息和手机号码的过度搜集现象尤为明显。日常生活中,打开手机APP,几乎每个软件都会询问是否获取位置信息。超过六成的情况涉嫌过度搜集,问题严峻。通讯录信息同样成为重灾区,众多APP似乎都想了解我们联系人的全部情况。而手机号码,更是被众多APP视为必须搜集的信息。
过度收集信息对用户而言风险甚高。若这些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用户可能会遭遇各种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甚至可能被精准定位进行诈骗。
隐私条款形同虚设
在这些APP中,竟然有34款缺乏隐私条款,这公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另外,42款APP在提供个人信息时,并未单独告知用户并征求其同意。更有79款APP的隐私政策存在默认同意或未提示阅读的问题。以拼多多APP为例,其“使用即代表同意,不签署协议也视为同意”的做法,完全无视用户的权利。
使用这款APP,用户往往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他们难以确切了解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更别提有效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益了。
特殊类别问题更多
金融理财和邮箱云盘这类应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尤其是金融理财应用,几乎成了信息泄露的高发区。许多金融理财应用设定了不合理的免责条款,比如“自行承担风险”,这实际上是将风险全盘推给了用户。至于邮箱云盘类应用,在隐私保护上也有不少缺陷。
这两类应用程序牵涉到用户的关键信息,金融类应用关乎财产安全,而邮箱云盘类则存储了众多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应用在隐私保护上存在潜在风险,若问题爆发,用户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失。
如何自我保护
用户们其实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在下载应用时,最好选择像APPStore、华为应用市场这样的正规平台上的常用应用。对于那些来源不明确或者开发者是个人开发者应用,尽量避免使用。此外,在手机的隐私设置中,可以对应用的权限进行限制。比如,如果你不想让应用读取你的联系人信息,可以进入手机的“隐私”设置,找到“通讯录”,然后将其权限关闭。
在此,我想请教各位,在众多APP过度搜集信息的现象中,大家是否遭遇过某些特别过分的信息搜集行为?恳请大家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