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写作文?扬子晚报记者张磊分享家长会演讲稿
功利与不功利,这两个词看似对立,但在写作领域却各有各的含义。从功利的角度看,写作能力的提升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而从非功利的角度来说,写作中所蕴含的记忆和情感显得尤为宝贵。这种对立在孩子写作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功利角度下的写作价值
在当下社会,会说话确实很关键。就拿职场来说,那些写作能力强、口才好的人,通常能在职场上崭露头角。比如在商务谈判时,能说会道的人能清晰表达己方立场,这样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还有那些靠写作赚高薪的自媒体人,他们凭借文字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从而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实用角度看,孩子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对未来发展极为重要。而且,现代社会交往广泛,如果孩子擅长表达,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将来社交场合,他们都能更顺畅地融入。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对功利性技能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以当前的教育环境为例,众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口才、写作等培训课程。这背后反映了家长意识到,从功利角度看,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他们期望孩子能尽早掌握这些技能,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非功利角度下写作的意义
写作不仅是追求实用的技能,更承载着独特的情感意义。对很多人而言,我们的过去和内心世界都可以借助文字得以保存。比如,一位长者翻阅自己青涩的日记,那些字句仿佛将往昔岁月拉回眼前。同样,孩子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琐事和心绪,这不仅是对记忆的保存,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出口。例如,一个孩子写下自己首次养宠物的体验,其中的快乐与悲伤都融入文字,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如此纯粹,与功利无关。
非功利地看,写作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内心常会感到不安。写作却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这就像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个文字构成的王国。在这里,他们可以任意倾诉和思考,不受外界嘈杂声音的打扰。
女儿一年级的写作尝试
我的女儿自小学一年级便开始涉猎写作。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我明白激发她对文字的兴趣至关重要。观察到她能熟练运用丰富的词汇进行阅读和表达后,我便开始引导她尝试写日记。这算是一次小尝试,也是开启她写作生涯的契机。记得在一次采访南京的语文教育专家后,我得到了一个启示:称赞是让孩子爱上写作的最直接方法。于是,我对她写的每一字都给予了毫不保留的赞扬,即便没有特别出彩之处,我也会在细节上给予肯定,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这种看似简单直接的方法,实则期望能在女儿心中播下一颗热爱写作的种子。
一年级的小学生其实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迷茫,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女儿而言,这个阶段的写作并非追求成就,更多的是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她可能会记录下在学校吃了什么,或是看到一朵特别漂亮的小花。尽管这些内容看似简单零散,却充满了真实感。这就像是在用文字为她的生活拍照,只是用文字的方式将那些瞬间永久保存。
二年级时,女儿开始尝试写话,这种写作形式有了明确的规范。写话有了可以衡量的标准。令人惊讶的是,女儿对这个阶段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这或许与我们一起玩的一个小游戏有关。我常给她讲睡前故事,但这些故事都是我即兴创作的。她会给出一个主题,比如讲述枕头的故事,我就会据此编织故事。这种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方式可能对她有所影响。她内心倾向于理性思考,对这种既有限定主题又允许想象发挥的写话方式情有独钟,仿佛找到了一种准确的表达方式,能在既定的框架内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出来。
女儿这个时期,写作中开始涌现出更多创意。她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录日常,而是能依照题目去创作故事,或是发表看法。比如在写小动物话题的作文时,她不仅描绘动物的外形,还表达了对它们的喜爱,以及如何保护它们等富含情感和思考的内容。这表明她对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想让女儿突破舒适区
女儿的二年级写作进展顺利,这让我既感到欣慰,又不免有些许遗憾。理智上,我明白女儿在现有写作模式中游刃有余是件好事,这有助于提升她的写作技巧。但我也担心,这种安逸的环境可能会阻碍她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长远来看,若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有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实力。许多成年人写作或表达时,往往难以打破自己的风格或语言习惯,我不愿女儿也遭遇这样的难题,毕竟她才9岁,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时常会思考我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之前让她写日记的方式可能过于直接和简单。我不禁疑问,这会不会在无意中给她塑造了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这可能会对她未来的写作产生某种影响。我明白要改变是挺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改正起来并不容易。然而,为了她的未来考虑,我认为这是值得尝试去改变的。
写作对女儿的期望
对我女儿而言,写作有着超出实际利益的深层价值。尽管现实里学习成绩和分数是不得不面对的,但我更希望写作能成为她一生的伙伴。将来她若远行,我希望她能通过写信与家人保持联系,那些承载着她真实情感的文字能够穿越空间的阻隔。即便她将来生活繁忙,仍能在翻开年少时的日记时,重温那些美好的时光,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正如她现在主动写《我眼中的友谊》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我希望她对写作的热情和真挚能一直陪伴着她。
那么,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写作教育时,您更看重的是实际效果还是纯粹的兴趣培养?若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