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读后感50字 杭州市天长小学名师王怡文与蔡健:教育本真与温暖,语文教学的追求与实践
在众多写作体裁中,读后感占据一席之地,却常让学子们感到棘手。他们常陷入只讲故事不谈感受的误区,形成“短篇故事+长篇道理”的模式。尽管我们多次强调,这一难题仍旧困扰着学生的写作,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努力改进的问题所在。
读是基础要简略得当
阅读是撰写读后感的基础,但关键是要掌握好这个分寸。不宜把书籍的全部内容都冗长地叙述出来,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写《狼王梦》的读后感时,会占用很多篇幅来描述故事的发展。实际上,应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简洁地概括要点。比如,在分析《红楼梦》写读后感时,只需简要提及贾家的兴衰等关键情节,重点是借此引发自己的思考,为后续的“感”部分打下基础。
阅读时能帮助精准把握感受。比如阅读《呐喊》,在理清情节的同时,会发现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这时就需要抓住这些触动心灵的地方来构思自己的感想。
感是关键需具体深入
学生虽然知道感受是读后感的关键,但写出来的感受却不够有力。简单地说“非常感动”是不够的。比如,有些学生在写蒋军晶老师的《41℃演讲》读后感时,只是说被感动得流泪,却没说明具体的原因和感受。真正的感受应该是基于自己深入思考的。在阅读《小王子》时,不能仅仅说被狐狸和小王子的故事打动,而应该像分析社会中的关系一样,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比如对纯真友谊的看法,对成人世界的认识等。
感想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以《骆驼祥子》为例,发表感想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说祥子命运悲苦,而应将他的遭遇与现实社会中那些遭受打击后逐渐丧失斗志的人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具说服力。
题目确定为感指引方向
读后感写作中,题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恰当的题目,犹如指引航行的灯塔,为文章指明前进的方向。优秀的题目更能有效引导文章情感的表达。以《百年孤独》为例,若题目定为《家族命运背后的孤独沉思——读《百年孤独》所感》,那么在撰写读后感时,便可以围绕家族与孤独这两个核心主题展开论述。
若以《脚踏实地,不取捷径》为题撰写对《曾国藩》的阅读心得,这样的题目便彰显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若直接选用书中令人难忘的话语作为标题,比如用《你所倾尽全力去做的事,正是最酷之事》作为《41℃演讲》读后感的标题,便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同时限定“感”的内容范围。
避免无独有偶式写作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倾向于采用一种固定模式,即先叙述文章主题,接着用“无独有偶”引出相似案例,就此作结。这种写法往往缺少深入的思考。以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若仅描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随后举一个现代社会中类似独自冒险的例子来结尾,这样的写作显得过于肤浅。
实际上,我们必须将书中案例与个人体会紧密结合。撰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时,不应仅以保尔的经历为例,再添加一个类似勇敢者的故事。相反,应深入分析保尔在困境中展现的坚韧意志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等问题。
云课堂中的三次评改
王老师的《写读后感》习作指导课,特别引人注目。这节课在云课堂上进行了三次评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评改方法有效地促进了习作指导。在云课堂里,学生的写作过程可以详细记录下来。
初次评改能揭示学生在理解和感受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写《红岩》的读后感时,要么阅读部分过于简略,要么感思部分缺乏个人见解。经过第二次评改,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作出相应调整。而第三次评改则旨在全面提升读后感的整体质量,从内容到逻辑,助力学生克服写作难题。
衡量读与感的吻合
在撰写读后感时,确保阅读体验与感受相符至关重要。这好比天平两端需保持均衡,文章方能稳固。假如阅读了《简爱》,却在感受部分大谈历史战争,那么显然两者并不相符。
阅读与感悟需紧密结合,阅读内容应能支撑感悟的展现,感悟亦是阅读的深入思考。读《飘》一书,从书中人物的遭遇中提炼出关于爱情、生存和女性成长的体会,这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想问问大家,在撰写读后感时,你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期待大家的点赞和分享,让我们共同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