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自由度与宽容度的重要性:从修辞到文意的探讨
作文评分问题常被人们关注,不论是对普通考试还是高考,它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特别是高考作文评分,引发了众多争议。人们不禁要问,在高考作文中,是华丽的辞藻更关键,还是清晰的表达更重要?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文辞为表意服务
文辞旨在传达意思,这是写作的根本原则。孔子曾说“言辞只是传达意思”,强调文辞是手段,传达意思才是最终目标。辛弃疾作品虽多引用典故,却仍为大师之作,《尤利西斯》虽有众多注释,仍被誉为名著。这说明评价作品优劣,不应过分关注文辞技巧。优秀的文章关键在于是否清晰准确地表达意思,而非文辞的华丽或深奥。此外,文辞应服务于文意,若仅堆砌辞藻而不达意,则不能算作佳作。在现实中,许多人盲目追求辞藻华丽,却忽视了文章的核心——表达意思,导致文章徒有其表。
高考作文的特性
高考作文具有其独特性,与学术论文或通俗读物大相径庭。它并不要求考生对哲学著作等有深入的理解,也不要求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评分重点在于内容和表达,而思想深度、材料丰富、文采飞扬和创意新颖则是加分的关键。高考作文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包括思考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例如,在众多高考作文题目中,学生既要组织好语言,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入思考。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所感悟,并以此丰富作文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们注意到许多学生为了迎合高考作文的框架,却忽略了展现自己的个性。这种行为有悖于高考作文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本意。
反对套路化写作
现在很多人对高考的套路作文感到厌烦。作文结构千篇一律,案例反复使用,范文套用现象普遍。这些作文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个性。就像制造汽车,每辆都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虽有不足,但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表达,打破了高考作文的传统模式。这也说明了对高考作文进行改革的迫切性,鼓励学生摆脱固有思维,写出真实情感和独特见解的作文。
高分评价的意义
《生活在树上》获得好评,这一点颇具价值。它代表着对个性表达的强烈呼吁。面对充斥着陈词滥调的作文,这种非典型风格得到认可,实则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无需拘泥于传统写作模式,可以拥有自己独到的思维路径。尽管有人对这篇作文的风格导向表示疑虑,担忧它会引导学生纷纷效仿这种艰涩的文风。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满分作文并非单一类型,其文风亦丰富多彩。
文风导向的担忧
一些网友对《生活在树上》的文风导向表示忧虑,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若是为了赢得阅卷老师的更多关注,故意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用语,那便偏离了作文本应传达真意的初衷。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追求高分,可能会放弃本质,盲目模仿这种文风,使得作文变得空洞无物。然而,在当前的高考满分作文中,各式文风并存,不会因为这一篇作文而让晦涩的文风盛行。但我们也需对这种趋势保持警觉。
作文第一要旨
鲁迅曾言,作文的核心在于“有真意”。无论何种文风,若缺失真实意义的传达,文章便无价值可言。无论是议论文中的观点论证,还是应用文中的格式规范内容传递,亦或是叙事散文的情感抒发,哲学随笔的哲学探讨等,都应将真实意义作为根本。在高考作文中,引导学生真实表达,有助于避免套路化,推动文风多样化。
那么,您认为学校和社会在指导高考作文文风上,应当如何去做?期待大家踊跃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同时,也欢迎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