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勉之:回忆西藏文工团的故事
60年代入藏的“老西藏”王勉之,他的一生充满了那个特殊年代西藏的记忆。既有艰辛,也有欢乐。这些过往的点点滴滴,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老西藏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去了解。
进藏结缘
1962年,王勉之投身西藏军区文工团,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的西藏,宛如一颗待开发的种子,充满活力与希望。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年轻的王勉之踏上了这片土地。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展开了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篇章。随着部队的驻扎稳定,他在这个独特的团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西藏军区文工团的进藏之旅并不轻松。那时的交通状况极为简陋,只有汽车,却缺乏像样的公路。他们要穿越满是土路的道路,途中还时常遭遇各种危险的突发情况。然而,这正是当时西藏的真实状况,也是战士们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挑战。
老西藏人的冲劲
在前往西藏的路上,或是平日里下部队,我们时常遭遇重重困难,仿佛路途中布满了凶猛的野兽。环境极其恶劣,经常遭遇山体滑坡、河水暴涨等险情。十八军的那些老同志们,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勇敢地踏上了进藏的征途,他们的英勇令人敬佩。每当遇到河水暴涨,他们毫不犹豫,迅速将绳子系在腰间,三两人手拉手便下水探路。这些老同志,面对危险总是勇往直前。在山体滑坡时,巨石滚落,他们也是第一个冲上前去。那份冲劲,仿佛是为了解放这片神圣的西藏土地而天生具备的力量。
王勉之等年轻同志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到了榜样,他们有向上进取的愿望,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得到老同志们的悉心保护。这些老战士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心中的责任,这恰恰是老西藏精神的生动展现。
文工团的自给自足
西藏文工团的工作远不止舞台表演,他们还得自己解决生活所需。既要为军队和百姓提供文化娱乐,还得保证温饱。为此,文工团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团里像王勉之这样的城市人或知识分子占了多数,对种菜、养猪、伐木这些活计并不熟悉。要吃上菜和肉,只能自己动手去做。
养猪这事听起来挺棘手的,尤其是养小猪崽。不过,文工团的同志们可是挺聪明的,他们想出了个轮流值班喂奶的点子。两个人一组,一头钻进猪圈,坐在小凳子上,一看到小猪有动静就赶紧喂奶。种菜这方面,他们也干得挺出色,种的洋白菜长得那叫一个大,几乎跟圆桌一样大,小孩子都能在上面坐着玩。萝卜能长到22斤,土豆也有三斤三两重。
苦乐相伴的感受
回想起往昔的岁月,王勉之感慨万千,那日子既苦涩又充满乐趣。那苦,是实实在在的生计之苦,没有现成的食物,全靠自己去动手创造。然而,在这苦涩中,却也洋溢着欢乐。记得在农场辛勤劳作时,众人围绕着那颗硕大的白菜打扑克,那场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大家身处艰难的环境中,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我们同欢笑,共吟唱,并肩劳作。尽管环境艰辛,但大家携手前进的情谊真挚又深沉。这里不闻抱怨,只见对生活抱持的无限乐观与积极态度。
辛苦的时态观
王勉之对“辛苦”有着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辛苦”是已经经历过的,而非正在经历的。在他身处那个环境时,大家每日都在忙碌与欢笑中,并未察觉到特别的辛苦。然而,当离开一段时间后,回首往昔,才会对曾经的艰辛产生感慨。这种观点颇为超脱,他关注的是回忆中的整体感受,而非眼前的短暂艰辛。
或许与现今多数人的感触有所差异,我们常在遭遇困境时深感痛苦,他却能从更广阔的时间维度去领悟和审视过往的艰辛与快乐。
老西藏的乐观精神
王老的经历让我们领略了老西藏的乐观态度。这种乐观并非仅仅表现在脸上的笑容,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他与同伴们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光,却依然过得充实而快乐。这种乐观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现代社会,条件优越,远超往昔。然而,我们时常缺乏那份乐观心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大家如何看待这种老西藏的乐观精神在现今社会的价值?欢迎在评论区交流看法,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