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丁香园的文章以及朋友在菲律宾从医的经历,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在国内,三十多岁的人重新学习医学几乎被视为不可能,然而在国外,却有人正在尝试这样做。这种差异,实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菲律宾学医交流的独特之处
菲律宾学医是一次独特的经历。我的朋友TZ就在那里攻读临床医学。当地的医学课程设计颇具特色,每门课程都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以心血管课程为例,学生们会一次性学习大量相关知识,并辅以实验课程。此外,在辅导课前,讲义会提前在网上发布,让学生先行自学。自学后,学生可以提出疑问,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另外,还有一门名为早期(EPE)的课程同样引人入胜。在这里,学生们有机会与患者进行交流。他们通常以小组形式,每组两三个学生,前往患者家中进行家访。此外,他们还会收到一份具有针对性的提纲手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早早地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这对他们未来从事医生职业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准备。
医学生的分类与课程差异
菲律宾的医学院里,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类别。有的学生因为未能通过HSFY第一年的考试,转而选择了生物医学、药理等专业。像我这样的人,既没有按照常规途径学习HSFY,也没有在本国完成本科教育,只能选择所谓的“其他途径”。这个途径的选拔标准包括本科成绩、工作经验和面试。此外,菲律宾不同校区的三年课程内容也略有不同。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参加三次笔试,题型包括多选题和简答题,还有类似于美国step2CS的OSCE——八站考核。这些考核全面评估了医学生的能力。
这种分类和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分类不同,入学要求和课程方向也就不同。学生需依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同时,选课和校区之间的差异也要求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去适应不同的教学安排。
三十而立重新学医的挑战
我已过而立之年,却选择了重新学习医学,这在咱们国家实属罕见。许多人并不看好成年人再次投身医学领域。然而,我自有我的打算。我本就是中医科班出身,基础扎实,英语水平也不赖,口语和听力更是达到了雅思7.5的标准。尽管如此,学习之路依旧艰辛。虽然雅思成绩达标,但实际听课时仍感吃力,与同学用英语交流更是不易。毕竟,我已经错过了学习能力最旺盛的年轻时期。
我仍旧坚信,这正是打破常规的体现。在这个年纪重新投身医学领域,我遭遇了精力、学习能力和语言等多重挑战。与年轻学子并肩竞技知识,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新西兰医学院毕业的培训体系
新西兰医学生毕业后,首先需要经历两年的住院医师培训。这一阶段结束后,他们才能申请专科培训。在培训期间,医学生的级别相当于国内的主治医师。培训期满后,他们的级别便类似于国内的主任医师。授课的教师大多是主任医师。不过,专科医师的职位数量有限,即便考试通过,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职位。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薪资,工资会逐年递增。
这一体系与我国晋升体系存在差异。即便无法立即获得晋升岗位,新西兰在经济上却不会造成损失。这一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立志成为医学专家的人士前来新西兰深造与工作。
国外学医在他人眼中的看法
在旁人看来,能在国外医学院就读被视为一种荣耀。这背后涵盖了诸多方面,比如国外医学院的入学难度、课程的多彩性,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些都彰显了国外医学教育的高水准。无论是菲律宾多样化的入学方式,还是新西兰的培养模式,都蕴含着一套严格的医学素养培养体系。
在国外学医的人,他们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比如攻克语言难关,适应迥异的教育体系。然而,当他们最终获得认可时,那种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
学医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三十多岁的人重新踏上医学之路,或者在异国他乡的医学体系中追寻梦想,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自我的举动。在国内,三十岁重新学医似乎遥不可及,但到了国外,却迎来了新的机遇。学习之路或许坎坷,语言不通只是其中之一。然而,一旦克服这些难题,就有可能成就一名出色的医生。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而做出重新学习医学的决定,那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面对生活的种种选择,你是否敢像那些重新投身医学的人一样,勇敢地挑战自己,无视世俗的眼光和种种困难,踏上新的征程?期待大家能留言分享你们的想法,同时也欢迎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