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材料采购合同签订前的风险防范,你了解多少?
在采购行业,合同中的欺诈和漏洞就像潜伏的暗礁,随时可能使企业的利益船只遭遇险境,触礁搁浅。特别是那些没有主体资质或履约能力的供应商,以及未经授权的代理人签订的合同,这些都是典型的风险所在。
预防主体资质欺诈
许多企业在现实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某地,一家公司在采购建筑材料时,与一家声称拥有丰富库存的供应商签订了合同。然而,在合同履行阶段,他们才发现这家供应商实际上是一家空壳公司,根本不具备供货的能力。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对供应商的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解,比如查阅对方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其注册地、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同时,财务状况同样不容忽视,要查看其纳税记录和财务报表,以确保对方具备足够的履约能力。
某小型采购商在购买电子零件时,因未事先调查供货商的资质,结果在合同签署后才发现对方并无生产许可。此事提醒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核实。可以向相关的行业协会咨询,了解其口碑和信誉等详细信息。
代理人权限需核查
有些企业员工不守规矩,他们要么私自刻制公章,要么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签署合同。曾有一家企业与一名业务员签订了众多设备采购合同。然而,当设备出现问题时,他们去找供货商,供货商却告知这名业务员并没有完全的签约授权。在代理人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了解其授权范围和期限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查看介绍信、委托书等书面文件,如果条件允许,还应直接与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沟通核实。
而且,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企业因伪造委托书而受骗的情况,结果资金被锁定在毫无用处的合同之中。按照常规,在签署合同之前,理应通过电话联系或亲自前往对方单位,核实其代理权限的真实性。
合同谈判关注重点
在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中,双方主要涉及供货和付款环节。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标的物的性质、商品质量、价格以及交付方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议题。例如,对于某工厂一次性购买一台大型铣床的情况,明确铣床的名称和规格显得尤为关键。相反,对于大型商场这类长期采购多种商品的情况,合同中必须详细说明交易中的价格、数量以及计量标准等细节。
一家企业曾采购办公家具,只是大致确定了家具的种类,却未留意数量和配件等具体细节。在履行合同时,供应商趁机利用了这一漏洞。此事说明,无论是进行单次交易还是长期合作,都必须将这些关键信息明确界定。
确定合同主体资格
案例中,运销处与设备材料部虽已签订合同,但二者仅为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合同主体理应具备法人资格,为合法单位或组织。部分企业内部部门为谋取私利,擅自签订合同,结果引发企业陷入无谓的合同纠纷。正确做法应是,无论哪个部门,均应以企业法人名义签署合同,方能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而且,先前已有案例,部门未经批准擅自签订合同,最终导致诉讼发生,合同被判无效。企业为此不得不赔偿对方损失。因此,合同主体必须合法,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明确质量条款规定
产品评价离不开质量标准这一关键因素。若合同中对质量技术标准的规定不够清晰,问题便会随之而来。例如,一份关于采购电子产品的合同,由于未明确执行的具体标准,一旦出现质量纠纷,供应商与采购商便相互推诿。正确的处理方式应是参照厂商的生产标准(如标清标准号),一旦有争议,还可求助于技术监督部门进行检验。
在质量负责条款里,必须明确时限。比如,购买某种化工产品,若半年后出现质量问题,由于质量责任期限不明确,采购方在索赔时遇到了不少麻烦。
重视验收与违约责任
设备材料验收是合同执行的关键步骤。外观与质量的检查,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第三方验证机构进行。比如,某电力公司在采购电力设备时,若未设定明确的验收规范,设备进场后可能会发现不符合需求。合理的验收标准应参照行业或国家规范(需注明具体标准号和名称)。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违约方需支付违约金并赔偿损失。有些企业因延迟交货而产生纠纷,问题在于违约赔偿金额未明确,导致诉讼时难以界定赔偿范围。
在此,我想请教各位一个问题:在大家的采购过程中,是否曾遭遇过因合同条款不明确而引发的困扰?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并踊跃留言讨论。